今年高雄電影節的電影沒有想看的,但逛逛平時不開放的壽山洞坑道群倒是有興趣~
西子灣隧道又名「壽山洞」,1927年由海野三次郎主持興工,於同年8月貫通;1928年
10月竣工。乃是高雄州廳建置壽山公園的規劃設施之一。隧道全長260公尺、寬6公尺、
高3.6公尺,隧道兩端入口以混凝土澆製成仿石砌拱圈,並連通景色優美的西子灣和當時高
雄市的政經中心-湊町(今日的哈瑪星)。壽山洞開放通行後,人們不必再繞行哨船頭就可以
穿越壽山洞進入壽山公園、壽山海水浴場,大幅縮短路程。對外地遊客而言,壽山洞彷如發
現觀光名勝的時光隧道;對高雄新市街的住民來說,壽山洞則是暫離繁忙工商生活的過渡地
帶。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轟炸時曾改作防空洞使用,至今保存良好。
高雄人或來過西子灣的人對中山大學這個入口-西子灣隧道應該都很有印象,之前看到西子
灣隧道裡的坑道開放沒機會來走走,趁著這次高雄電影節的活動趕快來逛逛。
幾年前來中山大學裡的蔣公行館時有來走了一下,比較喜歡那時西子灣隧道還留存著的歲月
痕跡,現在的西子灣隧道經過粉刷過變的好明亮。
西子灣隧道群在日據時期是日本軍方重要的作戰指揮中心,過去不曾對外開放,是最神祕
的軍事基地;洞內四通八達,連通山上、海邊,洞室寬敞舒適、清涼通風,有獨立的水電
、盥洗衛浴及住宿區。
今年的高雄電影節選在平時不開放的壽山洞坑道群辦展的idea好有趣,可以趁機逛逛平時
不開放的壽山洞坑道群。
2019高雄電影節推出「坑道電影院:震洋VR暨『戰歷光影』特展」。在日本時代開鑿的「
壽山洞」,現今西子灣隧道內坑道,以二戰時艦艇版神風特攻隊「震洋特攻隊」故事為藍本
,用VR影片、浮空投影等科技,結合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在坑道內體驗虛擬
實境影片、軍事遺址攝影、眷村記憶故事,打造全台最特別,歷史場域融合科技的體感展場。
平時不開放的西子灣隧道群裡面竟然沒有一般坑道的潮濕和異味而且空氣很好。
1944年,日本在二戰中於菲律賓海戰慘敗後,實施「捷號作戰」,開始以潛艦、戰機、特
殊兵器對美軍艦隊展開奇襲,「震洋」即是其中一種特攻兵器。震洋一詞取自明治時代的軍
艦「震洋艦」,隱含「一發必中,擊沉敵艦,震撼太平洋」的深意。
同年九月到十一月,來自日本土浦、三重、鹿兒島等地航空隊的年輕海軍飛行預備科練習生
於川棚魚雷艇受訓所集訓、編隊後,成為軍階「飛曹」的震洋艇搭乘員,陸續派往菲律賓、
沖繩群島、台灣等地。一一四支「震洋特攻隊」中,有十二支震洋隊派駐台灣,但因第四十
三和一○一隊遭美軍魚雷擊沉,僅十隊抵台;台灣最大的震洋隊基地高雄左營,有第二十、
二十一、二十九、三十一隊進駐,直到戰爭結束。
走進震洋VR暨『戰歷光影』特展先看到的是壽山洞坑道群開放的區域圖示還有歷史解說。
經考證,左營駐有4支震洋隊,西城門舊址附近有3支震洋隊,隊員約540位,分別為第20
〈代號:薄〉震洋隊、21〈代號:竹內〉震洋隊,對面〈現址海青工商學校〉為第31〈代
號:栗原〉震洋隊;而駐離海較近的第29〈代號:永井〉震洋隊,遺址位在今左營桃子園
軍區內,隊員約180位。
據悉,鳳山縣舊城又稱左營舊城,現今的舊城(石城)是清道光6年(1826年)完工,國防
部在進行左營區自助新村眷村改建計畫時,2014年發現深埋地底超過百年的左營西門城牆
及城門舊址,重見天日後,文史工作者也在西門城牆附近發現日軍震洋特攻隊神社遺址與17
座特種半圓體防空壕、日本神社的本壇基座及手水缽。
那時看到西門城牆重見天日的新聞時跑去自助新村時不知道西門城牆上還藏了座震洋神社,
不然一定上去看看!!
看舊文:鳳山縣舊城-西門再現
一支震洋隊的總人數介於170人到190人。一支一型艇的震洋隊約分成四個艇隊,每個艇隊
約有12艘震洋艇,四個艇隊共48艘,有時會增加數艇以備不時之需。至於五型艇的震洋隊
,因每艘震洋艇需搭載兩名搭乘員,故配置24到28艘震洋艇,船艇數約為一型艇隊的一半。
震洋隊依任務屬性,由震洋艇搭乘員、基地隊、整備隊、本部員等數個分支構成。搭乘員(
駕駛)主要由日本土浦、三重、鹿兒島等地航空隊的海軍飛行預備科練習生,即所謂「預科
練」組成,本質上同於初等飛行練習生,軍階為「飛曹」。一般來說,搭乘員的人選以雙親
健在、有兄長或兄弟姊妹者為佳,出身農家者以次子較理想,而且全是日本人。在台灣,本
地人僅能在震洋隊擔任後勤;其中,二十一震洋隊的台籍震洋隊員陳金村就是負責維護引擎
的「機關兵」。根據陳金村的訪談,這是基於「忠誠度與榮譽」的考量;在日本人心中,駕
駛震洋自殺艇、為天皇犧牲是至高榮譽,「機關兵」只在平常訓練時與搭乘員同船,真正出
攻擊任務時,僅搭乘員一人在艦艇上。
震洋神社是日軍的營內神社,只有神社本壇和手水鉢,不像一般神社格局一樣完整。
北起韓國,南至婆羅洲──震洋部隊的部署
1944年(昭和十九年)9月1日,在川棚完成訓練的第一支震洋特攻隊,部署於小笠原群島
(Bonin Islands)上的父島(Chichi-Jima),第二至五隊亦相繼抵達。9月至11月間,
為配合「捷號作戰」計畫,多支一型艇隊緊急編成,陸續派往菲律賓、沖繩群島、台灣等地
,並由駐紮當地的特遣艦隊、警備隊、特別根據地隊指揮。1944年(昭和十九年)12月起
,震洋部隊集中部署於接下來可能遭到攻擊的台灣、沖繩群島一帶,之後又擴充至香港、廈
門、海南島、舟山群島,濟州島,甚至九州地區。隔年2月,美軍攻擊硫磺島,並於4月進攻
沖繩群島,當時部署台灣的震洋隊雖欲伺機支援沖繩,卻因海面遭美軍封鎖而無法成行。5
月,因預估美軍之後將攻勢集中在九州、關東地區,因此新編成的震洋隊大量部署於九州一
帶,並以鹿兒島的32隊最多。同時,部署也延伸至本州的沿海重鎮,在東京附近的千葉縣配
置了大量兵力。
這應該是神社的復刻吧。
日本震洋特攻隊的戰術設計是用單人小艇搭載炸藥,如神風特攻隊的方式去衝撞美軍艦艇,
只是震洋隊尚未出任務,日本便投降,二戰結束。
看完震洋特攻隊的介紹再看到這一個場景真是特別有fu。
1945年日本人就在這處四通八達的隱密作戰指揮基地,躲過美軍對高雄第六燃料廠高雄廠
區的轟炸,後來做為防空使用,能容納2150人。哈瑪星耆老回憶,小時候曾經在這裡「覓
磅空(台語,躲防空洞),後來高雄港務局也曾在裡頭辦公。
看到高雄港務局戰時指揮部裡頭有通往別處的通道但是不能進去,不知道影展特別推出的
假日導覽會不會走那邊。
看展示區感覺壽山洞坑道群很長,沒想到挺迷你的,一下就走到第二展區。
坑道展區內有高雄市電影館製作的見城計畫VR影片《震洋:夕陽西落之時》,免費讓民眾體
驗觀看。片中重現震洋隊當初在左營西城門一帶的歷史場景,清代的石牆、日軍搭建的兵舍
,還有國府來台後眷村聚落,民眾如臨現場般體驗,還原震洋隊員當時的心情。曾任震洋隊
機關兵,現年92歲的陳金村先生,在今年VR影片首映會後表示:「希望戰爭都不要再發生
,這支影片,是讓大家更懂得珍惜平靜時代的幸福。」
每個坑洞都有一個影片主題
huey去的時候VR體驗沒開放...
在看這個短片時還被疑似負責這個影片的人抓住問心得,其實huey只是好奇眷村媽媽的涼拌
蘋果是怎麼做的,結果被問之後整個忘記。
播放眷戀食光影片的坑道裡還找來好多老東西當擺設。
這個坑道是拍照區,桌子上還有拍照道具可用。
坑道出口也有高雄軍事遺址的攝影展,但不能拍照。
2019高雄電影節-坑道電影院:
震洋VR暨戰歷光影特展:10/5~10/13,11:00~17:00,免費入場。
假日定時導覽資訊:(目前導覽的報名已額滿,也許可以去現場看看有沒有候補)
10/11~13(五~日) 10:30 與15:30
展覽資訊:2019高雄電影節-坑道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