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安樂樓順便再去找之前去過的安記棧,沒想到之前想看的黃家古厝就在附近~
林園鄉最大姓為黃姓,林園人稱「椰樹過溝仔(頂厝)紫雲三剛黃、港仔埔江夏萬戶黃」,
其中後者所指的就是港埔江夏古厝該族系。黃家江夏古厝其開基祖黃君在公於清乾隆二年(
西元1737年)與母親一同渡海來台,來到小竹下里港仔埔庄頭開基,傳承至今已經是第十二
世了,距今約270年。黃君在剛來臺開發時,還沒有大規模興建房舍之舉動,一直到他的長子
黃敦朴之孫黃學(第五世)才開始建大厝。黃學為當時港埔地區的大地主,並擁有自己的船隊
,航行於台灣及大陸之間,從事商業貿易(輸出以蔗糖、稻米為主)。黃學因無子嗣,故而認
養其二哥之長子黃弁為養子,黃弁因而繼承黃學成為家族之核心。此一核心系統傳至第七世,
轉而以黃遜人為主。黃遜人是黃君在公次子黃光鎮之第七世子孫,也是江夏古厝對岸安記棧的
興建者。
來的這天黃家古厝正有喪事守喪中所以就沒拍第一進(已補拍),相較於修的和全新的一樣
的第一進,第二進美多了,第一進的紅磚和第二進的洗石子也訴說了建築手法的演進。
港埔的黃家江夏古厝,位於頂厝灣下方港仔埔港出海口右岸處,坐西望東,是屬於燕尾式屋
脊的傳統建築,歷經一百六十年的發展,形成一規模龐大的建築組群。古所謂大戶人家,常
以「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來形容,就是指廳堂九間、門屋五間,有三落二院,窗戶總
數約一百二十個。而江夏古厝不僅是五落大厝,外觀首落屋頂還有「翹脊燕尾」,象徵著當
時主人做官之身分地位。台灣有句俗話說「翹脊大厝,大官大富」,就是在描述這種深宅大
院主人的權勢。
除了整修的第一進其他的都...恩....
由前至後中心軸線上計有五進廳堂,四個庭院,左側有三條護龍,右側有七條護龍(俗稱
伸手),建築物成長方式以增建橫向護龍為主。庭院中有樁臼(在左側,因右側人丁較旺
,設置有左右平衡之意)、古井、石磨、花園。首落為傳統式紅磚建築,大門門楣上方置
有泥塑匾額,內題「江夏」二字,代表黃氏祖廳堂號。第二落一改傳統風格,為日治時期
的洗石子風格,兩側的廂房也都鑲有磁磚畫,當時有能力用磁磚裝飾的人家並不多,可見
黃家財力之雄厚。
第三進....的樣子
每一間廂房上都會有的固定門聯~
第一進左側有口大~~古井~
黃家古厝附近的古厝
在附近的人家看到這好有古風的大甕,竟然是水泥做的~
安記棧為兩層樓的三合院建築,在百年前相當少見,2001年曾入選為高雄縣十大歷史建築之
一,可見該建築之美,值得遊客來此觀賞。安記棧,前臨港埔港,正廳二樓可眺望出海口,可
能因以前通訊不發達,皆以登高處遠望,有觀看大船入港之功能。前埕正門的上方有「安記棧
」三字的牌額。平面格局為兩落外包護龍的形式,規模為七包三合院式,前落一層樓,面寬三
開間,中央為門廳,左右為房;後落有兩層樓,面寬亦為三開間,一、二樓中央明間皆為廳,
建築物面積總共有兩百廿坪。樓梯配置於神龕木屏後側,二樓正廳樓板中央並留有一方孔,可
作為吊送貨物之用
自從2009年到訪後到2016安記棧還是美麗依舊,可見興建當時做工有多~用心~
由立面觀之,全棟建築物外觀主要由硓石古石及紅磚構成,牆面腰線以下為硓石古石組砌,
圖樣為龜甲紋,腰線以上為紅磚斗砌,各山牆脊墜有精美的泥塑裝飾。外埕地面鋪石,天井
地面鋪紅磚,紋為人字組砌,外埕及內埕地面皆鋪有方形石材,供天候不佳時搭臨時布棚之
用,以避免人或貨物遭雨淋濕。本棟建築物之建築格局具商業與住宅機能,且作工細緻完整
,建築比例優美,建材及作工皆甚講究,細部裝飾具素雅之美。
黃遜人是港埔江夏開基祖黃君在公次子黃光鎮之第七世子孫,因事業發達,空間不敷使用,
故而至祖厝之東北方(港埔港對岸)興建二層樓安記棧,以處理對外商務。該建築座落於港
埔村出海口,以往,從唐山過來的貨船,可直駛至安記棧的碼頭卸貨,再由安記棧運出貨物
到高雄縣各地。
「棧」為囤積貨物與留宿客商之所,安記棧於興建時就擁有國際貿易公司和住家的雙功能設
施,棧行商旅的熱鬧景象,曾繁華一時。
當時商船大多航往大陸、日本一帶,出口貨物以黑糖為最大宗,其次為稻米;而進口貨物則
以布類、瓷器、建材以及日用品為主,舟楫往來便利,桅槽交織,盛極一時,並帶動港埔村
的繁榮。不過隨著出海口水淺,泥沙淤積,大船已無法駛入,安記棧喪失以往的功能,而港
埔村也因此沒落。原居住在安記棧的黃家子孫多已遷移至外地,目前僅剩黃遜人的孫女黃彩
霞,年約70多歲(2006年時),一人獨居在此。政府曾經想要將此處設為古蹟,但遭到拒絕
,原因是主人希望自行管理此建築物。
不知黃老太太是否還健在...
近看覺得安記棧保存的真的好好~
二樓建築應該是為了觀望遠方的漁船進港方便吧~
黃家古厝地址:高雄市林園區港埔村港埔一路78號
安記棧地址:高雄市林園區港埔三路1號
希望安記棧能永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