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的茶葉堆疊出的大稻埕風華

1869年,英國商人約翰.杜德(John Dodd)於大稻埕設立製茶據點,自此掀開大稻埕製

茶篇章。

當時,東方茶從台灣搭乘「戎克船」,送到西方人手中。製茶、賣茶這門生意,替大稻埕一

帶茶商,賺進大把鈔票,連帶促成多家企業興起。「這裡是台北的地下金庫。」提起大稻埕

,老台北人不約而同如此形容。此一說法,展示出大稻埕驚人的財力。財富的起點,得從一

片茶葉說起。

在大稻埕茶業發展鼎盛時期,茶行林立,根據日據時期的調查,大稻埕曾經出現252家茶行

,到了現今,所謂的百年茶行諸如有記名茶、王瑞珍茶行、林華泰茶行等都相當具有代表性

,而新芳春茶行也曾經締造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出口的榮景。可惜隨著臺灣產業結構與整體環

境的改變,新芳春茶行最終走向了歇業一途,但由於保留了完整的茶文化建築空間,後續經

興富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古蹟修復與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的空間再利用,於2016年重

現大眾面前。

路過台灣第一間西餐廳一拍,招牌上的注音是給那時候看不懂英文的人看的。

P1290218.jpg

新芳春茶行的創辦人王連河先生,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嶢陽鄉,1913年(大正2年)間

曾隨父親王芳群先生來臺與王珍春合夥經營「芳春茶行」,出口茶葉至南洋,後來由於家鄉

治安不靖,遂於1918年(大正7年)舉家遷來臺灣。1919年(大正8年)王家結束了原「芳

春茶行」的合夥關係,同年王連河先生依父親之意,買下民生西路現址。1932年(昭和7年

)3月23日創立合資會社新芳春茶行,今日所見之新芳春茶行建築,即於1934年(昭和9年

)興建落成,為王氏家族經營茶行有成的繁盛時光留下見證。

原本以為新芳春茶行會是古色古香的閩南建築,沒想到第一進的入口是西洋風格

P1290219.jpg

王連河先生在茶業界相當活躍,曾擔任「臺灣區茶葉輸出業同業公會」監事、「臺北市茶商

同業公會」理事、「臺北市第一信用合作社」監事等,從當時他主事之下,新芳春茶行的海

外貿易往來文件及茶葉包裝等文物資料中,可窺見其將茶葉事業版圖推展至菲律賓等東南亞

國家,對臺灣的茶業發展功不可沒。

P1290220.jpg

新芳春茶行當初都是從文山買茶,最早時只賣烏龍茶,之後才販售包種茶、紅茶和綠茶等茶

葉。早期烏龍茶賣給外國人,而包種茶外銷南洋,尤其賣到泰國的包種茶十分暢銷,究其原

因,可能因為泰國人以供養和尚來顯現虔誠的信仰,為了配合泰國和尚們過午不食的習慣,

茶葉成了還願、供養的首選供品。此外,從目前找到的書信往來及出口鐵片可知,茶行的貿

易轉口、出口至世界各地,包含中國廈門、英國倫敦、荷蘭阿姆斯特丹、摩洛哥卡薩布蘭卡

及泰國等地區。

P1290221.jpg

新芳春茶行於1934年落成,面寬三開間,縱深三進的新芳春茶行,推開一樓的檜木大門,

正廳是茶行、賬房,後進是精製茶的加工廠和倉庫。其中,加工區除了保留乾燥機、風選機

等機具以外,還有現在難得一見的「焙籠間」,裡頭是數十個焙茶用的「焙籠坑」,讓人感

受歲月流轉之氣息。

P1290222.jpg

這一棟3樓高的店屋,係連續三開間的街屋,縱深三進,因為量體大而有穿心廊及日月雙井

的設計,在空間分配上,有別於一般長屋設計,1樓前方為店面,後方為茶葉烘焙與加工廠

及倉庫等,2樓係辦公與會客大廳,3樓則是公媽廳及家族起居空間,其中家具、木雕與樓

梯扶手皆屬技藝精湛之作品。

早年台灣窮,蓋房子最簡易的材料是泥土,俗稱土角厝。當年磚塊很貴。可這棟房子不但

用磚塊,品質也甚精良。仔細看,磚塊顏色很均勻,上面印了公司行號,這是日本人做的

磚頭,表示我對品質有信心。

有天井的老屋總會讓huey想起出差廈門時去同安同事家的石砌老屋做客的回憶

P1290223.jpg

老房子的智慧工法,讓屋頂可以排放積水

P1290224.jpg

新芳春茶行的一樓正在舉行展出台灣岩礦壺名家大展。

P1290225.jpg

喜歡這門的古樸

P1290227.jpg

老屋裡的新風景

P1290229.jpg

P1290230.jpg

喜歡第三進前的天井,竹節造型排水管好美。

P1290243.jpg

P1290244.jpg

被門上的美麗字句給吸引,旁邊的人覺得huey很怪連這個也在拍

P1290233.jpg

穿過中庭天井,後方即是當時茶商家特有的焙籠間、風選間及揀梗間。當時從各地運來的粗

製毛茶先分級、再揀梗、焙火、拼配、風選、裝箱等,其中的焙茶更是辛苦,悶熱的「焙籠

間」,一個個焙窟全是溫熱炭火,一整週沒日沒夜的烘茶,工人得睡在外頭,每兩、三小時

起來巡看。

烘焙好壞可是決定茶的喉韻;焙火後的茶葉由茶師拼配出自家獨有風味,再經由眼前大型風

選機,利用風力分出輕重,完整茶葉自是品質好,最後才是裝箱輸往海外。

P1290236.jpg

焙籠兩兩一列、以紅磚圍成的焙窟,每窟深入地下約六十公分。焙籠則是以竹編製,略有腰

身的中空圓柱體,內部中段有篩網,盛裝茶葉平鋪其上,以隔絕火源。

焙茶的流程,要先在焙窟內置入約六十公斤的木炭,為減少木炭間的空隙,需將木炭擊碎成

小塊。其上再鋪一層燒過的稻殼,然後點火把稻殼燒成灰燼。此舉類似文火的效果,旨在取

其熱度,同時又防止木炭燃燒時產生的煙跟火向上竄升,影響茶的滋味。

P1290237.jpg

接續將茶葉平鋪在焙籠裡,置於焙窟上。為使茶葉平均受熱,需每3個小時翻動、交換焙籠

的位置。一次燃燒的木炭量可維持2~3個禮拜之久,這是安溪茶人傳統的烘焙方式,也是決

定茶葉口味的重要步驟,所以師傅幾乎都睡在焙籠間旁,24小時照顧。當今台灣大概只剩有

記名茶還使用這傳統的方式,焙製店裡的招牌產品──奇種烏龍茶。

P1290238.jpg

「拼配」則是透過茶師的感官經驗和技術,截取各茶葉的特色,拼配出茶行特有的口感。

有記名茶的王聖鈞解釋說,因為台灣茶農擁有的茶園面積都不大,茶商的訂單無法由單一

茶農供給;再者,茶商藉由烘焙與拼配,調配出屬於自家茶行獨特的口感,形同進行品牌

區隔。

P1290239.jpg

「焙火」和「拼配」是茶商管控品質的關鍵,也是茶商專業技術力的展現。從商業的角度看

,維持一定產量與品質穩定的供貨是外銷的基礎條件,這也是成就昔日台茶大航海時代的關

鍵。

新芳春茶行的全盛時期,內共有三個傳統焙籠間,每間放滿約 50 個烤茶籠,日夜不停作業。

P1290240.jpg

18世紀末,烏龍茶外銷多掌控在洋行手中,主要銷往歐美,包種茶則多數由華商主導,銷往

南洋。新芳春行亦然,二十多歲的王連河負責泰國業務,王芳群因緣際會地拿到一批茶,依

他多年的經驗發現這茶品質很好,加工烘焙後,送去給王連河販售,他寫信說:「我做茶以

來沒碰過品質這麼好的茶!」王連河於是找了曼谷最大的茶行,談好獨家專賣,台灣的包種

茶在泰國就這樣推廣起來。

P1290241.jpg

風選間

P1290247.jpg

風選間裡是大稻埕現存最大的茶葉風選機器,每當機器啟動時,伴隨著規則的轉軸聲音,風

選機箱內便會利用風力對茶葉按輕重選別,藉此剔除非茶葉部分。

P1290249.jpg

P1290246.jpg

P1290250.jpg

剔除雜質及茶梗的檢梗間

P1290252.jpg

抖篩機,應該是利用重量原理做篩選

P1290254.jpg

P1290255.jpg

檢梗間裡的男廁,那時的工人應該都男的比較多吧

P1290256.jpg

迄今80餘年歷史的新芳春茶行一代代王家人來來去去,第三代屋主王國忠、知名棒球選手

王傳家等,都曾在這裡留下不少生活足跡。二樓王家生活展即以新芳春茶行之古器物,如

茶行匾額、古算盤、老帳冊、創辦人王連河之辦公桌等等珍貴文物重現往日商售場景。

P1290261.jpg

迷你放映機也~

P1290262.jpg

有看紫色大稻埕的人應該對後面的美人茶罐有印象

P1290265.jpg

新芳春茶行也是紫色大稻埕的拍攝場景之一

P1290266.jpg

以前的包裝真的好講究呀~

P1290269.jpg

這打字機保存的真好

P1290270.jpg

鐵皮麥頭上面是港口名、茶種名、公司縮寫、茶葉等級之相關資訊。羅慶士解釋道,早年出

口的茶箱外頭要標明卸貨港、原產國、重量、品質等資訊,用油墨將出口資訊刷在木箱上,

這些鐵皮麥頭是當年臺灣紅茶株式會社外銷全球的鐵證。

大量的外銷需求產生了柏祥號這門在鐵皮上刻字的手藝。

連去看:台北-見證大稻埕風華的柏祥號-鐵皮刻字

P1290272.jpg

P1290273.jpg

P1290275.jpg

仔細一看,樓梯也很豪華

P1290276.jpg

階梯旁的雕花好美~

P1290277.jpg

三樓沒有開放

P1290279.jpg

以「『芳』尋顧渚」、「『春』採蒙山」為藏頭對聯的黑色門板

122246011701.jpg

新芳春茶行的文物好多~

P1290284.jpg

不知道這門板上的字樣又是代表什麼意思?

P1290285.jpg

新芳春茶行的修復記事

P1290288.jpg

1934年落成的新芳春行,躲過了戰火的侵襲,卻難逃台茶式微的現實,2004年茶行結束營

業,2009年被指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台北市政府以容積移轉的方式保留了茶行的主建築

,並結合民間建設公司展開古蹟修復工程。

P1290289.jpg

二樓是文創商店

P1290291.jpg

很想在這個悠閒的空間喝杯茶放空一下,但只有賣整壺的茶只好放棄。

P1290290.jpg

從二樓看一樓好壯觀ㄚ~

P1290292.jpg

新芳春茶行建築的中央立面上方有三角楣山牆,勳章飾之外以忍冬草花紋圍繞,這是出自大

稻埕名匠郭三川之手,其下為連綿不斷之幾何圖形線腳;山頭上方兩側均有女兒牆,有製作

精美的小劍形欄杆,為了使山牆突出,又將中間牌樓退縮,形成觀景陽台,台之下緣以托座

撐起;邊柱與間柱以方形柱頭收束;外牆為淺褐色面磚。

P1290296.jpg

歷經4年,新芳春行重新成為民生西路上那個風華絕代、讓人頻頻顧盼的焦點,讓我們得以

再次推開以「『芳』尋顧渚」、「『春』採蒙山」為藏頭對聯的黑色門板,一窺新芳春行的

風華絕代,見證大稻埕茶產業昔日繁盛一時的榮景。

台灣茶葉從1970年代到達出口的高峰期,到近年需自外國進口3萬噸茶的現況,茶園面積

銳減,台茶產業式微;但幸運地,還僅存的數間老茶行仍堅持留住時間,訴說著台茶遠颺

的故事。下回再飲一杯茶,別只品它的馨香,飲它的回甘,而忘了回想這一段台茶風雲的

大航海歷史。

P1290295.jpg

新芳春茶行在台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309號 02-25504141

營業時間:二~四、日 10:00-19:00 、五、六、例假日前一天 10:00-21:00(周一休館)

文字轉貼自: 

P1290294.jpg

在新芳春茶行隔壁幾間的杏花閣大酒家

P1290297.jpg

不知道杏花閣大酒家美麗的山牆又訴說著什麼樣的風華過往。

P1290298.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ey 的頭像
    Huey

    ~Huey's simple life~

    Hu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