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里鬧區上逛一圈,發現好幾間美麗老屋~

富里村舊稱「公埔」,關於這個地名的由來有幾種說法,民間傳說在清代平埔人遷入之時,

此地原為阿美人的獵場,兩族人因此而爭奪不休,最後雙方協議為公埔作為分界,公埔以北

的原野屬阿美人,南方則屬平埔人的獵場,富里村一帶原野則作為公共的獵場,兩族人均可

以在此狩獵,此地遂有「公埔」之稱。

在農業社會時代曾是花蓮、台東的農產運銷重鎮的富里街上還留存著幾棟美麗的老屋,真沒

想到這個夾在玉里和池上的花蓮最南鄉鎮有著這麼一段繁華的過往,在咕狗地圖上看見這個

富里第一棟水泥建築也是目前花蓮僅存的日式庄役場建築的公埔庄役場(鄉公所)就蠻想看看

的。

P1270998.jpg

最早到富里從事農耕拓墾的是來自屏東恆春一帶的「瑯嶠平埔人」,他們是屬於西拉雅族馬

卡道群的台灣原住民族,一般都自稱為「瑯嶠人」或「恆春人」。 瑯嶠人最早在富里村南側

的鱉溪畔,就是現在富里村國民住宅一帶開墾,並結廬定居下來。隨著人口的增加,逐漸在

富里山下義聖宮一帶地勢較高的山腳處聚居,以避免洪水的危害,並在西側坡緣種植三道刺

竹來防禦布農族的侵害,這是富里村最早形成的聚落雛形。

不只漢人移民有一段辛酸的開拓史,前山的平埔族為了躲避漢人來到後山的足跡也是血淚斑

斑呀...

P1280000.jpg

清同治13年(1874)間,屏東九塊厝人胡春貴也率領一些族人從羅山進入富里,開墾富里

村西側的(公埔洋)原野,首次有規模、有計劃的開墾活動才在富里地區展開。清光緒元年

政府宣布「後山解禁」的命令,始有漢籍人士進入東部開墾土地。當時官方採取集體招募墾

民入墾的方法,並將「番社」居民已經耕墾的土地劃為「番業」,其他尚未開墾的就列為「

公埔地」,由官方募集的墾民去集中開墾,並派駐兵力加以保護。官方獎勵的開墾成效不彰

,最後只好改為民招民墾,讓墾首自己去招募墾民,選擇區域從事開墾,只要事先向官方提

出申請核准就可以了。因為政策的改變,清光緒5年(1879)以後漢籍人士在鄉內四處耕墾

,墾民也大多混居於平埔人的聚落內,沒有形成獨立的聚落。

P1280001.jpg

從日據中期開始,富里鄉的發展重心轉移到富里村,重要的地方機關如鄉公所、農會、郵政

、電信等,都設於本村內,街景改變也是全鄉最快速的地方。昭和元年(1926)大庄區役

場(鄉公所)在富里村內設置辦公廳舍,是本鄉首次出現的現代水泥式建築,在此之前富里

街道是一條木造建築蓮綿密布的景象。開村之初的聚落景象則以平埔族式的竹造茅草屋為主

,稀疏點綴於富里山腳下。

建築外觀仿文藝復興時期公埔庄役場在光復後變為戶籍課(戶政市務所)的辦公室,又因為戶

籍課改制撤除後成了電信局,電信局撤出後成了社區巡守的隊的據點,還好沒被拆掉呀...

P1280002.jpg

日據以後因為庄內的客閩居民增加,聚落建築改以土确厝為主,偶而可見富裕人家的木造屋

,還有以卵石砌成的石屋,到日據末期才有水泥建築出現。昭和12年(1937)地方改制時

日本人引用他們本土的一個古國名稱將公埔改為富里庄,現在日本國千葉縣內也有一個名為

「富里町」的城鎮,光復後改庄為村而沿用至今,近代則望文生義將「富里」解釋成:「富

裕鄉里」;光復後民國60年代,水泥建築成為村民居家的主流,如今全村的風貌幾乎完全

被水泥洋房掩蓋,只有零星幾幢龍鍾老態的木造房屋點綴在街頭巷尾間,述說著公埔街的昔

日風華。

原本以為這個入口是公埔庄役場後面建築的入口,原來是公埔文化園區的入口。

P1280003.jpg

走進來是一大片空地

P1280004.jpg

一樣沒開放的葉日松文學館,週圍點綴著這位生於富里的客籍作家的作品。

P1280005.jpg

公埔庄役場隔壁是從鄉公所變為富里鄉公埔文化館,看外觀還留有幾分日治時期的建築形式

,還是一樣沒開放,這三棟建築的外觀剛好成了富里鄉各個族群在這樣生活的縮影...

P1280006.jpg

在便利商店買水順便休息時看見對面這美麗的富臨旅社,1963年開業的富臨旅社在2016時

還由70多歲的老闆娘經營中,不知現在如何了...

P1280010.jpg

看網路照片富臨旅社一樓很氣派呀,門口的木門上還有個小門可以進出,也太可愛了~~

P1280011.jpg

1963來幾經風雨的富臨旅社招牌保存的還不錯

P1280012.jpg

P1280017.jpg

好喜歡這片突出的牛眼窗,一般牛眼窗都是開在屋頂的山牆頂端,富臨旅社用在側邊點綴應

是當初的巧思吧。

(不知道這形式的窗戶開在建築側邊是不是也叫牛眼窗,估且稱之)

P1280018.jpg

富里街上還有座60年歷史的富里教會禮拜堂

擁有塔樓、粗粒的灰泥牆面、伊斯蘭式尖拱窗、旋轉梯的富里基督長老教會是在1877年從

台東新港(今成功鎮)石雨傘傳入東部,隔年傳入富里鄉,最早的據點是在富里鄉石牌有家

庭聚會所;日本時代搬到現址,教堂早期是台式「土角厝」,1951年,玉里鎮發生大地震

,原為木造的禮拜堂因而倒塌,在教友及地方民眾齊心努力下,於1959年建造了花東第一

座水泥建的禮拜堂。

連去看:富里教會-歐風復古的禮拜堂

P1270946.jpg

瑞舞丹大戲由1959年蓋到1962年,一年中有半年蓋戲院,半年務農種甘蔗。當時建材是從

溪邊撿石頭,用牛車運回來慢慢蓋。需要很多人力就找榮民幫忙,有時候米倉的米還不夠吃

。1964年瑞舞丹大戲院開始營業,由第二代的陳金煥經營戲院。

瑞舞丹大戲院的建築結構很特別,外觀像一座城堡。戲院後面緊鄰著陳家的碾米廠與米倉。

這座城堡人丁最多時曾有80人在此生活,家族幾代人多半以此業維生,有些人則在戲院幫忙

,以前不辭路途遙遠,來看的人很多。熱門的影片像是日本武士片、梁祝。後來錄影帶出租

店開了以後,戲院就沒落。

目前每個月會放映一天的瑞舞丹大戲,要來拜訪時要先查好時間哦~

連去看:花蓮富里-瑞舞丹大戲院-因著第四代的不捨,熄了25年的燈再度點亮

P1270920.jpg

在過了午餐時刻的富里街上找吃的時發現這隻可愛的黑熊,充滿歲月痕跡的底座前身不知道

是什麼,讓人看了有點什麼什麼的,這次只是依著咕狗地圖上看到的點來快閃,到富里的前

二天才發現富里有原住民的巨石文化遺跡,而且沒吃到富里的米有點殘念,下回來富里要多

留點時間慢慢走了~

文字來源:這裡

P1280019-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ey 的頭像
    Huey

    ~Huey's simple life~

    Hu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