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想來大稻埕看看~
曾經有這樣一個年代,所有的奇珍異寶都從海上來,那時候岸邊有船、有歌,有行色匆匆運
貨人,以及穿著西服的傳教士。
一八六〇年,淡水河開港後,大稻埕碼頭歷史華麗開場。不只被劉銘傳指定為洋人居住處,
從這裡出發到歐洲的茶葉,更被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讚嘆:「Oriental Beauty」(東方來的
美人);當時河岸邊有露天歌廳、茶座。
然而,時代畢竟變了,河道淤積,都市重心轉移。以前從這裡出發,可以到中國、歐洲,如
今只能到淡水渡船頭。露天歌廳也不見了,老樹下搭起篷子,開起投幣式卡拉OK,老人們聚
在樹下唱歌。船停了,腳踏車來了,沿河變成河濱公園,夕陽西下時,絢爛晚霞映在河面,
整排大相機等著拍下最美麗的一瞬。只剩下悠悠大河記得那一個黃金年代,那時候啊,人們
在岸邊送別,低聲輕唱青春悲喜曲。(文字轉貼自:這裡)
迪化街還沒逛完的時候就看見遠方的夕色正濃,趕緊離開迪化街,往大稻埕碼頭看夕陽去~
大稻埕碼頭位於淡水河畔的5號水門處,環河北路與民生西路口;大稻埕碼頭的興起,也與
大稻埕地區的發展相當有關,因為大稻埕緊鄰淡江,而稱大稻埕為稻江,1858年,清廷因
英法聯軍之一役戰敗,簽訂天津條約,在1860年,淡水正式開港通商,促成大稻埕往後濃
郁的異國情調與繁華景象,實際起卸的口岸,則包括艋舺和大稻埕,艋舺因居民排外性強,
加上河口淤積等因素,把通商機會和台北物資集散中心的地位,拱手讓給大稻埕。
這個路口車流量好大,紅燈好久...
總算趕上夕陽要下山前的一刻...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正好趕上夕陽將戎克船染上金黃的時刻
往後,英、美等國商人,紛紛在大稻埕沿河的貴德街和南京西路上設立洋行,而外商鼓勵北
部農民大量種茶,以便銷往自國;在外國洋行帶印引下的茶葉貿易,不但使市場擴大,也促
使這裡的經濟發展開始繁榮興盛;更在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前後,劃定大稻埕的淡水河沿岸
為外國人居留區,並改善貨運、碼頭設施及電力通訊等,更是奠定了大稻埕商業繁榮的基礎
。(文字轉貼自:這裡)
忘了冬天的太陽落下的早,原本打算從迪化街慢步到大稻埕碼頭的
期待能不能好運的遇上有名的大稻埕碼頭夕燒
看著遠方的雲染上霞光,有那麼一點希望~~
這邊也開始有一點~
最紅就這樣了~
有看到夕陽就好了,再繼續回迪化街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