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步台南的第一站~
林百貨(ハヤシ百貨)台南人俗稱五棧樓仔(Gō͘-chàn-lâu-á),是日本商人林方一於1932年
創設,1932年12月5日,林百貨正式開幕,僅比號稱「七重天」的台北菊元百貨(已拆除),
晚幾天開幕,因此成為台灣第二家大型百貨公司,也是南台灣最大的現代百貨公司;令人遺
憾的是林方一在林百貨開幕前病倒,不幸於1932年12月10日病逝在台北。
林百貨的建築是屬末廣町「店鋪住宅速成會」街屋中最大的一間,樓高六樓,1931年(昭和
六年)八月三十日舉行動土典禮、十二月十四日開始興建,是由當時任臺南州地方技師兼臺灣
建築會臺南州支部長梅澤捨次郎設計(梅澤另一作品為現古蹟原台南警察署廳舍),田村作
太郎負責施工,不到一年時間就興建完工。
當時的樓層配置為:
一樓:販售菸酒、化妝品、糖果餅乾(和洋菓子)、小日用品。
二樓:販售洋品百貨、小孩衣物、寢具等商品。
三樓:販售織品與服飾。
四樓:販售碗盤餐具、玩具、文具與鐘錶等商品。
五樓:餐廳-洋食與喫茶館(茶、咖啡)。
頂樓六樓:機械室與瞭望臺,此外於屋頂設有花園與「末廣社」神社(神社為1933年設置)
1924年,東京帝大建築科出身的井手薰接手台灣總督府營繕課課長,開始積極推動台灣現
代建築的發展,當時受國際式樣建築影響加上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使R.C(鋼筋混
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建築開始成為焦點與潮流。
當時剛起步的現代建築人們尚無法接受直接裸露的混凝土,於是主要以洗石子或者面磚來作
為模仿石材或磚紋的外表裝飾,林百貨在外觀上就同時運用了這兩種形式。建築內部設施在
當時是相當現代化且受注目的。
1945~2013年,林百貨於太平洋戰爭後的黯淡歲月
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林百貨因為鄰近市區政經中心因而受到美軍的轟炸波及,戰後數
年,國民政府來台,由台灣製鹽總廠(後改為台鹽實業)與「鹽務警察」共用林百貨做為辦公
處所,頂樓則作為防空戰備之用,1977年(民國66年),鹽警因為鹽稅停徵後,鹽警改制為
保三總隊,全棟大多為台鹽所使用,後來辦公處遷往健康路台鹽現址。1998年(民國87年)
,林百貨才被列為市定古蹟,產權歸市府所有,於2013年中修護完成。
2013年林百貨新生春芽
2013年林百貨古蹟修護完成,由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展開經營權的委外作業,經過公開評選
之後,由高青時尚股份有限公司取得委外經營權,相隔81年後,林百貨終於即將以台南文
創百貨店的型態新生,成為台南新摩登時代的窗口,述說一個新生春芽的台南新故事,台南
的新生活運動就此開展。
2013年一月初,林方一的二媳婦林千惠子與家人專程從日本來台,回到林百貨參觀,這是
事隔80年後林方一的後代第一次進到林百貨內。
避免人潮過多而有參觀人數限制
林百貨內部的彩色地坪分為兩種型式,一是硬式、光滑面之磨石子地坪,另一種是軟式、彈
性地坪,兩種皆為古法製造的灰、橘相間磨石子地板,具耐久、耐火的彈性材質,含有木屑
、合成樹脂,為當年引入的先進地板,深具建築構造的歷史意義。
林百貨內部還展示了許多當時的用具
林百貨專屬的購物袋
林百貨在當年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他的電梯(流籠),當時林百貨是南臺灣最早擁有現代
電梯設備的地方之一,並且由穿著制服的電梯小姐操作。對當時台南人來說「去林百貨坐流
籠」是新奇時髦的休閒活動。原電梯載重12人,為配合保留原有的機械導軌結構,於是電梯
將縮小為搭載6人的小尺寸,週邊採用透明邊牆,乘坐時可方便觀賞;在每層樓的電梯井道
周圍均有一圓形採光窗。
不過現場的公告只能搭乘五人
以林百貨的指針式樓層指示設計的禮盒
2-5樓沒去逛,直接坐電梯上頂樓晃~
林百貨頂樓的神社在1932年開幕時並沒有設置,該神社稱「末廣社」,為侍奉會社主護神
的神社,完成於開幕之後半年,1933年5月12日落成舉辦「披露宴」,非百貨店對外開放
區域,為台灣僅存的店舖建築內的空中神社。
是否應該再放一個奉納(賽錢)箱讓人許願呢...
頂樓電梯井位在六樓以八角樓瞭望台造型突出在神社旁,並以一拱橋連結,原為電梯井及機
房的所在處,由此天井可以看見電梯內部空間及運作方式,1930年代當時還可以眺望運河及
安平海邊。
電梯井入口
天氣真不美麗~
太平洋戰爭時台灣遭受到美軍空襲,1945年3月1日當時盟軍對台南進行史上最猛烈的空襲,
在本町(民權路)及末廣町(中正路)一帶進行了一連串的大轟炸,林百貨屋頂及部份樓板被炸毀
,鄰近的台南州廳等政府機構更是嚴重。林百貨建築立面(修護時已填補)及頂樓留有轟炸及掃
射的痕跡。
林百貨在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63號 06-2213000
營業時間:AM 11:00~PM10:00
文字轉貼自:林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