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連假三天原本預期會因為感冒在家裡昏三天,在連假的第二天下午還是受不了外面的
好天氣的誘惑出門走走了~
興達港附近曬魚皮的人家(?)
看了魏德聖導演寫的小導演失業日記裡介紹的書-倒風內海來了一趟發思古之幽情的小散步,
倒風內海的主要故事場景為臺江內海。
臺江內海為17世紀臺灣南部的一座大潟湖,簡稱臺江,現亦多寫為台江。此湖位於台南海岸
邊,是為台南市外海沙洲與海岸線中間所圍繞而成,長度約為數十公里。而內海中最大島嶼
為大員。
據說荷蘭人抵達台南時的翻譯是客家人,故大員的客語發音就成了現在所稱的台灣...
對照西方人1623年所繪大員港圖,「魍港、加老灣、大員…」大抵是圍繞在今天臺南市西
海岸一帶的沙汕,這些沙汕所包圍的內海,形成一個「大灣」,狀似鯨背、龜殼,成為航海
者的靠岸、避風港。這個大灣,清雍正年間才命名為臺江,始見於1722年藍鼎元所寫的《
東征集》。
上面那張照片裡的大員港指示牌應該是遊台江的竹筏船的業者做的吧~
順著四草單車道騎看見的蚵架,一整排~好壯觀~
應該是處理蚵仔的小棚子吧~
海巡外可愛的小指示牌~
想要尋找倒風內海裡的紅樹林場景卻遇見了這副美麗~~
在1626年福爾摩沙荷蘭人港口描述圖和清之方志,著有與台江內海相關之地形圖與文字敍
述;如在1747(乾隆12年)重修臺灣府志(范志)中撰文為:「在縣治西門外。大海由鹿
耳門入,各山溪之水匯聚於此。南至七鯤身,北至蕭壠、茅港尾」(卷一/封域/山川/臺灣縣
)。台江內海外受黑潮支流由南向北及沿岸流影響,加上季風影響形成的沙丘,構成一個外
洋與內海的世界。外洋是黑潮和海底地形所形成的強勁水流黑水溝。
台江浮覆陸化滄海桑田的大變遷是自西元1823年(清道光3年)7月,台灣大風大雨,帶來
超豐沛水量,造成嚴重的土石流,河水挾著土石氾濫成災,及曾文溪(上游稱灣裡溪、下游
名漚汪溪)數次的改道,造就了今日安南區大部分的土地,雖然土壤鹽分甚高,不利一般農
作物生長,不過仍紛紛吸引墾民湧入搭寮建廟、築堤闢塭,使曾經汪洋浩瀚的台江內海,逐
漸化為魚塭園田。
小小的漁港~
隨著移民不斷的增加,開始出現了大小不一的聚落,這是由北而南、由東向西流動遷徒的「
二次移民」,連帶將其原鄉宗教文化、族群認同等意識形態帶到了新墾地,而有「安南十六
寮」的誕生,同時亦有「菅仔埔」之稱,因形成一片陸化海埔地,綠色先驅植物菅草、菅芒
,會在此地先大量生長,菅芒花迎風搖曳時水煙土塞、水波不在,它亦是拓墾者搭建草寮的
主要素材,故而安南區這一大片的新生地,菅仔埔是當時的代名詞。
大自然的滄海桑田在臺江內海做了一次最好的演示...
目前台江內海縮小至現在的內海仔「七股潟湖」。所以七股潟湖是台江內海的最後僅剩的遺
跡,位於曾文溪出海口處,外有沙汕青山港、網仔寮、頂頭額等與台灣海峽相隔,並與安南
區之土城與四草建構了優質的水鳥生態環境景觀。(文字轉貼自:這裡)
魏導準備要開拍的台灣三部曲的首部曲即是改編自倒風內海...
紅樹林生生不息,一個完整的循環...
漢人來了,荷蘭人來了,又是漢人來了,台江內海從一片片沙洲及紅樹林叢林變成海埔新生
地,紅樹林和原住民都被逼得在角落裡生存...
來的太晚趕不上船班...
下次再來感受紅樹林形成的綠色隧道~
找地方看夕陽~~
海浪的層次好美~
好久沒散步了...
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