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許梓桑古厝的故事就很想來逛,去年的基隆小旅行就順便去散步一下~
沒想到遇到貓貓帶路~
牠可能覺得huey可以餵牠,所以一邊往上爬還一邊回頭,
可惜hue沒有食物可以餵牠。
前往許梓桑古厝的路上看到路邊有一些磁磚繪畫,內容描繪著古厝和其他基隆的
景點。繪畫裡中式書法的字體屬於德國尖角體(Fraktur),是德國哥德體的寫法
之一。
這片磁磚牆上寫著慶餘堂,即是許梓桑古厝正式名稱,畫面下方還畫出它昔日格局。
磁磚牆原來是掩體,後方藏著防空洞,基隆除了山蝕洞多以外,防空洞也蠻多的。
也有沒有磁磚牆當掩體的防空洞。
許梓桑古厝位在基隆著名的廟口夜市的後山-玉田山山腰,日治時期稱為少將山
,因昔日建有基隆要塞司令官邸且多為少將以上軍職,所以故有此稱。在基隆廟
口夜市的阿華炒麵一帶的舊地名就叫少將腳。
貓貓帶huey到這邊就離開了~
要上許梓桑古厝的最後一道階梯
許梓桑古厝於1931年落成,為閩南三合院與日式洋樓結合的建築,使用當時高級
建材台製TR磚,後方大片山林還闢為逎園,地勢居高臨下,俯望基隆港區,典雅
大方,適合騷人墨客聚會,許梓桑自己也曾撰慶餘堂詩稿,可惜逸散未能傳世。
但當年的榮景在許梓桑過世,後人搬出後,因產權過於複雜,荒廢迄今。
1931年呀,那時紅磚問世了,怪不得是紅磚建築...
許梓桑是基隆當地知名士紳、實業家,除擔任公職參與地方事務外,也在基隆詩
壇占有一席之地。他與顏雲年往來甚密,亦曾參加顏雲年在大正三年(1914年)於
環鏡樓召開的第一次全臺詩人聯吟大會。此外基隆的大同吟社,也推選他擔任社長。
這座像沙發的椅子挺有趣的。
許梓桑原本是住在基隆市區,但在明治末期因為住家變成築港地,明治四十二
年(1909年)搬到新店街八番地」直到昭和六年(1931年)才在少將山上興建這棟
慶餘堂,後方築有逎園。
啥咪!還有座逎園!!先筆記起來,下回再探!
二次大戰期間,許梓桑家族為避美軍空襲,搬離此居。許梓桑於戰後不久即過世
。戰後,則陸續有族人與難民在此暫居。然而,1960年代左右,許家後代的產權
問題逐漸惡化,以致許宅被遺棄為三不管地帶,荒廢數十年。
許梓桑古厝二樓採傳統三合院的佈局,建築細部則融入西洋建築的裝飾,閩南
三合院式建築外形也像是日式洋樓,裝飾有牛眼窗、竹飾等等,大門正廳兩側
各有一個設計放置在接近屋頂的山牆頂端,用意在於裝飾單調的牆面。
走到二樓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古厝造形了~
來的這天是去年冬天的首波寒流還伴隨著水氣。
綿綿細雨只敢站在外面樓梯頂端欣賞許梓桑古厝。
等下次來基隆再好好的欣賞。
被這朵花給驚豔到,蠻少見到用玫瑰(吧)做裝飾,上方的雕飾已看不清了。
然後才發現玫瑰(吧)旁還留有美麗的門額。
少將山上曾經擁有絕佳的視野,現在看來也不差呀~
許梓桑古厝年久失修,拜訪時請注意安全哦~
許梓桑古厝在基隆市仁愛區爱四路2巷1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