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林後四林參加斜坡上的藝術季順便路過一下~
古時候的讀書人,信奉儒教,尊奉孔子,因此,在書房裏,都供奉孔子的畫像,每日
命學生施禮膜拜,由於受儒家思想薰陶的結果,給一般人留下特別尊重文字的觀念。
最明顯的特徵,是在孔子廟、文昌祠及書院中,都建有敬字(聖蹟亭),即使是目不識
丁的文盲,也不敢隨便糟蹋一張紙,更不忍心把字紙隨便丟進垃圾筒中,而是把所有
的字紙撿拾起來,聚集放進敬字亭裏火化,而後把字紙灰供奉於造字倉頡的神位前
,最後才把它用傳統的鼓吹古樂,恭送到大海或河流裏,任其物化。
走出竹田鄉糶糴(音同跳迪)村落外,沿著灌溉水渠旁小徑走往溢洪閘,可以發現一座
古意盎然的敬字亭,以及一座六角亭式的土地伯公壇,毗鄰在綠樹間。以古老紅磚砌
建的敬字亭,為清末時期(實為糶糴村水門完工後)村民敬惜字紙而集資興建,雖歷經
數十寒暑,卻益顯古典樸素。
敬字亭又稱聖蹟亭、敬聖亭,外貌很像寺廟的金紙亭,由於客家人世代傳承晴耕雨讀、耕讀
傳家的優良傳統,顯示客家文化深具崇儒敬聖的精神。在竹田鄉境內,以糶糴、二崙兩村內
的敬字亭,建築最為古老。
呃,二崙村還有一座哦...
其實河洛人也有敬字亭,只是客庄保留下來的數量多了那麼一點。
糶糴村的敬字亭興建年代不詳,大約建於敬字亭旁的水門落成的1929年後,至今應該
有90年(或以上)的歷史。
2018年糶糴村的達達港水岸工程整修時,也順便修復糶糴村的敬字亭。
南國的冬天天氣就是這樣好~
六角形的敬字亭第二層有美麗的雕花
查了六堆地區的敬字亭數量,2004年的紀錄是71座。
相信敬字亭在以前的年代數量會是71座的好幾倍,才能在今日留下這麼多的數量。
敬字亭後方是供奉福德正神的伯公亭,是奉祀開庄土地公的廟祠,廟內供奉刻著達達庄福德
正神的石碑神位牌,一只香爐及三杯水酒,民眾晨昏燒香膜拜,香火鼎盛。
客家人稱土地公公做伯公,但不是客庄裡的每座土地公廟都是伯公,而伯公廟也不會有神像
,請認明伯公身後的化胎才是㊣伯公,目前看過最狂的化胎在台中東勢的鯉魚伯公,整個堤
防都是化胎~
原名頓物的竹田鄉原是屏東平原的米倉之一,為六堆客家地區米穀雜糧盛產之地,甚至是
屯積儲存、買賣的集散地。糶糴村位處東港溪中游處,當時因陸地輸運不便,而頓物所生
產之米糧,皆利用隘寮溪下游麟洛溪的水路船隻運輸,經由糶糴碼頭出入,利用東港溪豐
沛的水利船運,上抵萬巒,下達東港。早年所設立的簡易河口港,稱為達達港,日據時期
隘寮溪築堤河水改道後,麟洛溪水就不再有豐沛的水源,加上東港溪水源枯竭,船運已全
部不再,只留下達達港的遺址。
目前的景色讓人很難想像舊時的風光。
要走時遇到要拿字紙來化的阿伯,lucky~~
使用中的古蹟讓它更美了~
糶糴村敬字亭在屏東縣竹田鄉三和路與龍頸溪交會的達達港水岸邊。
萬巒庄敬聖亭建於清乾隆54年(1789年),歷經兩百多年的風吹日曬雨淋而頹圮,民國48年
(1959年)5月由居民發起重新整修,建成今貌。此座敬聖亭之所以建成八角形是因為臺灣早
期閩客常械鬥,八角有八卦鎮威的涵義。早期萬巒庄內有居民林定祥先生會固定在庄內蒐集
字紙,挑到此敬聖亭焚燒。
斜坡上的藝術季舉辦的前二天又意外看到萬巒的敬聖亭,反正距離不遠,就順便來看看。
萬巒庄敬聖亭為四層八角形塔式建築,磚造,基座以紅色油漆上色,基座背面有一個清灰口
;第二層有一拱型爐口,額書敬聖亭,右側刻有民國四十八年歲次己亥五月吉日重修,爐口
因長年焚燒字紙而被煙燻黑;第三層及第四層各面牆面以白色漆塗繪,邊角則以綠色漆描繪
,塔頂有一葫蘆造型的排煙口,做為排煙之用。
相較於糶糴村敬字亭的華麗,萬巒庄敬聖亭有著如客家人般低調的外觀。
萬巒庄敬聖亭原先所在的位置於私人土地上,2009年,年輕地主以妨礙住家風水為
由,企圖拆掉敬字亭,庄民擔心文化資產受到威脅,便和地主協調,地主以三個月的
時間為限,若找不到適當地點便著手拆除,萬巒社區發展協會遂發動民眾捐款,若以
機械動力遷移,只需10幾萬元,但以人力遷移則需30餘萬元,最後決定使用人力遷
移的方式,企盼庄民的親身參與,能夠喚起對文化資產的一份真實情感。自2009年
10月18日起,以一天一百公尺的速度,共五天完成遷移,目前座落於萬巒社區公園
萬巒庄敬聖亭不在大馬路旁,而是在一旁的活動中心的空地前,地形呈倒U型,從外
面根本看不到,騎的太快過頭又找了一下才找到。
萬巒庄敬聖亭在屏東縣萬巒鄉萬巒路和褒忠路交叉口
萬巒庄敬聖亭旁有一個小小公園,倒U地形讓它很像秘密基地。
要去林後四林的路上看到這重上漆後變的很有特色的老屋。
萬巒豬腳街爆紅多年,沒想到豬腳街上的警察局竟然還原汁原味的,真是意外遇見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