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西本願寺先被開放中的櫻花給吸走了目光~
西本願寺是臺灣日治時期建於臺北市新起町(臺北市萬華區)的淨土真宗寺院,正式名稱
為淨土真宗本願寺派臺灣別院。真宗本願寺派是淨土真宗一支,是一個比較晚期而新興
的宗教,傳教的對象比較屬於一般的平民百姓,來臺後也相當積極傳教,因此本願寺派
來臺灣傳教的人數是當時最多、所建的佛寺數量也是最多,臺灣信徒也不算少,但還是
以日本人為佈教對象。
原本是想先來逛離捷運站比較近的西本願寺,但想先喝咖啡醒一下腦,於是從蜂大咖啡
走來是從本堂往前走,又被鐘樓前綻放的櫻花給吸引目光,才拍了一張鐘樓的樣子就先
去拍櫻花了。
本願寺在臺北立寺歷史較為複雜,始於明治29年(1896),日本從軍佈教使、軍隊慰問兼開
教視察抵臺,首先設立佈教所於北門外的至道宮。明治34年 (1901)佈教所遷於新起町現址
,昇格為臺北別院,並且入座木佛本尊。明治43年(1910),於現址上開立成德學院(感化院
),且開始蕃界佈教。大正2年(1913),廢撤蕃界佈教使。大正5年(1916)時,重新創設大稻
埕本島人(臺灣人)佈教所,翌年(1917) 凈土真宗西本願寺派第22代家主大谷光瑞(1876-
1948)視察臺灣。大正12年(1923),御廟所與鐘樓會館完工,直至昭和7年(1932)新本堂
落成,西本願寺才算真正立寺完成,是當時全臺最大的日本佛寺。
大谷光瑞在前陣子的高雄因為逍遙園重新開園夯了一番,沒想到先後逛了二個大谷光瑞來台
曾經去過的地方呢~
日治時期的臺北西本願寺,除了做為淨土真宗的宗教空間,也是當時市民另一種形態的公共
空間。淨土真宗在佛寺內舉辦手工練習會,教大家裁縫和織衣、插花的教學活動,廣邀臺北
市婦女來參加;當時重要的宗教團體臺灣佛教婦人會,總部也設在西本願寺內;除此之外這
裡也辦了很多演講,也就是說坐落於西門町的西本願寺除了具備宗教功能,還有社教功能。
另一方面,西本願寺也是市民辦理喪禮的場所之一。此座西本願寺不但展現其宗教意涵,更
是當時社會文化的重要的痕跡。
民國94年(2006)臺北市政府指定殘存的西本願寺鐘樓、樹心會館為市定古蹟。民國99年(
2011)5月起由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開始整修,民國102年(2014)3月臺
北市文獻會遷入西本願寺廣場。
櫻花配上西本願寺的日式鐘樓很有一秒出國的FU~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人遭遣返回日,西本願寺失去原本佛寺功能,部分建築短暫成為警備司
令部、理教公所,旁邊則有聯勤被服廠、反共救國軍及大陳島撤退的軍民居住。因警備總部
第二處設置在此,二二八事件後,王育霖(1919-1985)、辜振甫(197-2005)等政治犯曾被
囚禁於此。之後本願寺成為大陸遷臺軍民及中、南部北上移民大雜院,數十載下來,居住其
中的居民中,成功的、過得去的紛紛搬離,最終淪為貧民窟。最後西本願寺寺廟本體於民國
64年(1975)遭遇火災,木造本堂燒燬幾燼,只剩下本堂臺基、參道、輪番所、鐘樓和樹心
會館等遺跡。
這個台座有一丈高??超過了吧,網路上的舊照片是磚造基座,那個看起來才是一丈高。
鐘樓算是整個廣場最突出的建築,設立在1丈高的人工土丘上,屋頂也採歇山重簷式,日本
稱為入母屋式,上覆日式黑瓦、筒瓦、脊頭處設有鬼瓦,下方則受中式建築影響,有著精美
的斗栱。
爬文看到西本願寺在被指定為古蹟前發生了火災把原本的殘破建築燒的更體無完膚,想不到
台灣的古蹟內建自燃的功能(不好笑)在2005年(或更早)就開始了。
先別管古蹟的自燃功能了,這鐘樓比原本的還要壯觀宏偉,這個還我漂漂拳的功夫真厲害。
而鐘樓內原本懸掛的大銅鐘,於明治34年(1901)完成,鐘上鑄有明治34年1月鑄造之旋主
臺北最勝講字樣,以及開頭為本願寺的經文內容。可惜原鐘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已遺失,現在
的銅鐘則為修建時參考同時期銅鐘樣式仿製而成。
原本的鐘有可能是被日本政府拿去做軍用品了吧,記得那時候被充公了很多銅呀~鐵的東西。
輪番所為西本願寺住持的住宿所在,建築主體主要為磚造結構、隔間地板、木造梁柱。屋頂
為四坡水,牆身為雨淋板式構造,部分內牆仍留有編竹夾泥之牆體構造。在外有日式的和小
屋屋架系統所構成,與日式木造住宅的建築結構相似,展現出日式建築的風格。
在鐘樓上看輪番所,現在是商店,就沒進去走走
樹心會館是西本願寺之會館,為日治時期典型的和洋混搭建築,因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生前
曾賜樹心佛地匾額而得名。為了表現新時代的精神,會館採用紅磚結構與西式木架屋,整體
配置為L形。屋頂是日本傳統的入母屋樣式,木質窗戶採用上下式拉窗,又稱為比重錘窗,
窗戶上下開啟時,不需要固定就可以停留在任何位置,非常特別。前面門廊像唐門呈圓弧狀
的日本樣式,柱身採用西式樣式,而整個構造是磚造,整體建築混何了西式與日式的折衷樣
式,為和、洋混風,修復後的樹心會館還保留了多處的紅磚牆體以及西式柱體。
在鐘樓上看樹心會館
入口很宏偉的樹心會館,現在做為民眾辦活動的場地,沒有活動就沒有開放。
台灣的日式建築修復真的都很搞工,如果遇到內建自燃功能的話就更搞工了(真的很難笑,
這個梗要用幾次)
L型的樹心會館,這個入口堆滿了雜物
從外往裡拍樹心會館
和樹心會館連接的獨立小空間,因為前幾年就在附近北門天際線重新出現後所設的小展覽
鎮展之寶就是北門的巖疆鎖鑰橫額
北門的城門北側增建一道方形的外廓,俗稱甕城,將城門半面包圍,且設計外廓的圓拱門洞
與城門門洞間互不相對;外廓北面門洞上方處有題著「巖疆鎖鑰」四字的橫額,該橫額後來
隨著日本當局拆除外廓,而流落成為總督官邸(今臺北賓館)涼亭的礎石;戰後移至新公園(
今二二八和平公園)的碑林陳列,直到1998年2月才重新移回北門前方空地。
現在巖疆鎖鑰橫額又被移到西本願寺,真是口年的孩子
因為太陽出來了,路過櫻花樹再拍~
御廟所台基
西本願寺最先建置完成的是御廟所,於日大正11年(1922)完工,為木造建築,屋頂為歇山
重簷式,尖頂四坡水,包覆銅板,尚有九重相輪,入口為圓弧形的唐門樣式。御廟所於民國
64年(1975年)大火中被燒毀,目前保留僅存的磚造臺基與地下室。
本堂為西本願寺的主體建築,考量防護蟻害,採用鋼筋混泥土建造而成,殿堂部分面向東,
以木造,朝著臺灣總督府位置方向。整體大小約為300餘坪,正面七開間,縱深亦為七開間
,臺基較一班佛寺高,且階梯分為2段,以洗石子裝飾欄杆。門廊,又稱為向拜,亦以洗石
子裝飾欄杆和扶手。
中間的三開間設有雙折4扇的雙開門,兩側廊道鋪設地磚。室內則分為外陣和內陣,內陣設
置佛壇安放佛像;外陣則作為禮堂,作為禮拜空間。臺基內部有許多功能性空間,如圖書室
、會議室、娛樂室等。民國64年(1975)發生火災,木照殿堂全部凹毀,目前修復只回復既
有臺座,保存意象。
時光開箱,開啟好多故事哦
這個平台不能上去只好遠拍
西本願寺現在成了廣場讓大家可以自由來去,喜歡看關於台北各種資料的人還可以到在本堂
駐場的臺北市文獻會去找找台北的故事唷~
西本願寺在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