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羅東林場的主要目的是想看看那個眝木池...
日據時代有三大林場:八仙山林場,阿里山林場以及太平山林場,其中太平山林場是比較
晚開發的。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即為日治時期羅東出張所及貯木池舊址。自1982年太平山
伐木終止至今大都維持原貌,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於 2004年規劃此地為林業文化園區
,經重新修整,融合林業歷史、生態永續之規畫設計,除恢復昔日林業文化風采外,更能
彰顯太平山林業及羅東鎮發展的歷史地位。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於2012年正式依文化資產
保存法登錄為文化景觀。
堆在這裡的木頭好像隨便一棵都是幾十年以上的樹木吧...
日據時期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是太平山林場重要的木材轉運中心,為了運材方便,當初還在貯
木池畔興建了五分仔火車軌道與竹林車站。在林業興盛年代,周邊還發展出許多與林業關連
的生活聚落,目前園區內仍保有許多日式員工宿舍,都是當時社會文化的見證。
有身份證的紅檜
1906年(明治39年)宜蘭濁水溪(今蘭陽溪)森林資源被發現,當時稱為棲蘭山之森林。
1914年10月臺灣總督府營林局派技師中裡正率隊進山調查森林資源。
林場於1915年11月著手開發眠腦山區(舊太平山)森林,正式開始伐木作業,太平山事業區
早期生產之木材均藉由蘭陽溪水放流至平地河段撈集貯存,而目前林場內的大型池塘「松
羅埤」就是當年的貯木池(1916 年設置員山貯木池)。
看找資料時看到這個眝木池時想到劉春城寫的-蓮花韻事裡的一小段文字:那些高級原木,
一根五七個人長,直徑一兩人高以上,先是長年泡在水池裡....原來這個水池這~麼~大~
貯木池有利於木材存放原因有兩個:
第一、以商業價值而言──木頭經過長期日曬會導致表皮龜裂,表皮不完整就會影響賣價。
第二、以樹木特性而言──紅檜、扁柏具有豐富的油脂,可保護樹幹防止水分侵入導致腐爛;
另外,紅檜、扁柏內含某種樹脂,必須藉由泡水稀釋出來,稀釋出來後木頭的保存期限可較久。
在網路上看見有人形容這裡是陳昇的一本書名-布魯塞爾的浮木...想像力真是豐富內,雖然
想像總是美好的,木頭也只是放在池子裡裝裝樣子但~總是一個文字變成畫面的達成...
可愛的小朋友一直重覆的爬上木棧道走下去再跑過來爬上木棧道再走下去,好可愛~~
早期太平山伐木、集材均為人工作業,運材則利用木馬,由人力拖運至蘭陽溪上游,即現在
的土場,然後順著蘭陽溪水流放至宜蘭員山貯木池(此稱管流運材)。後來因管流方式易造
成木材損傷,且1918年因電氣興業會社計畫以蘭陽溪之溪水發電,於是水運被迫放棄,開
始沿蘭陽溪右岸興築森林鐵路。
火車會將木頭載到此處再放進眝木池
木材經由火車運到這兒來以後,就利用這個像溜滑梯一樣的卸木平台,將木材"橫放"滾入貯
木池中泡水存放,但並非所有的樹都能泡水,必須視樹種不同而有不同 的處理方法。其實
只有像是針葉木等高貴樹種,如:紅檜、扁柏、肖楠等,才會放置在水中貯存,其他樹種只
能在陸地存放。連入池也要用貯木樁區隔分類,而不是 隨意放入池中就可以的。
走在上面很怕自己也這麼的滑下去...
另一種將木頭送進眝木池的方式...
五分車的載客車廂,好有古早的電車fu~
小朋友玩開了...
日據時期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是太平山林場重要的木材轉運中心,為了運材方便,當初還在貯
木池畔興建了五分仔火車軌道與竹林車站。
整新過的車站
裡頭是新到一點古味都迷有...
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
園區共有兩座機槍堡,設置於1915年,其的目的是為了守衛林場南北端、保衛森林鐵道及
原木。機槍堡建築外型為一後磚牆之圓柱體,開有一個窄門和三個槍口,槍口為扇形缺口,
方便長槍伸出與活動。最有意思的是,這些機槍堡可是都是有自己的地址的喔。在過去,
羅東林場內的工作與生活,受機槍堡守衛嚴格的管制與外界形成隔閡。
挺好奇是能站幾個人進去...一個人就爆了吧...
羅東森林鐵道橋樑大多以檜木為材料,此為復刻版的檜木衍架橋
鋪滿了木屑的五分仔步道
天氣不好的日子裡,見到陽光總是特別開心~
被蟲蛀到中空的木材
這顆石頭的造型太犯規了!
一樣是上面提到的那本書裡描述的:連那些便宜的廢材,供人買回去當柴火燒的,廠裡都
準備了リアカ(ri a ca),借顧客裝載回家...沒想到這個リアカ這麼大一台!!
(後面那個車廂叫流籠)
小男孩抓著流籠的勾勾吊著玩被huey說不能這樣抓會壞,結果抓著樹枝玩時因枝葉承受不
了他的重量而斷掉時第一個反應就是看著huey....哈哈...
他超不怕生的,被huey唸之前我們一起玩了一下下
只有週三到週日開放的展館...
羅東林場在宜蘭縣羅東鎮中正北路118號 03-9545114
開放時間: 園區:上午6點至下午7點
展示館(森產館、森活館、森動館、森美館及生態竹屋):上午9:00-12:00
、下午2:00-5:00逢週一、週二為固定休館日不開放(如遇國定假日則順延一
天)。農曆除夕及初一全天不開放。
文字來源:林務局 林業文化園區